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权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保护。最近几天,国家再次从多个层面做出一系列适老、护老的“动作”,让老年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4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三批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聚焦居家养老、财产权益保护、健康养老、消费欺诈等热点问题,以期为广大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晚年生活提供行为指引、规则参考与风险提示。
【资料图】
4月24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二审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也重点关注老年人保障。将立法对象明确扩大至老年人,用法治为老年人架起“无碍”之桥 。
资料图。(图文无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亿人,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9亿人,比重达到13.50%;80岁以上人口达3580万人,比重达到2.54%。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9.8%。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养老消费和养老问题亟需重点关注。
4月18日,北京市老龄办发布《北京市2023年老年人权益保护形势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涉老侵权重点风险领域主要集中在家庭环境、消费生活和金融生活三大方面。从总体维权情况看,有68%的老人未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
其中,在家庭环境中产生的纠纷和权益侵害多以继承纠纷、赡养纠纷和婚姻纠纷为主。以北京为例,继承类纠纷数已由2021年的1.1万多件上升到2022年2.3万多件,婚姻家庭纠纷增长了2700多件,赡养纠纷增长了200多件。消费欺诈是老年人遇到最频繁的侵权类型,其中电商平台购物占比接近四成。消费欺诈金额有一半在2000元以下,有20%在2000-5000元之间,但也有15%的老人被欺诈金额达到万元以上。
此外,还有近30%的老人表示遇到过理财诈骗,类型包括购买虚假理财产品、投资民间借贷、购买贵重金属理财、购买艺术品、购买虚拟货币、购买期货以及投资虚假养老院权益等。约四成老人被骗金额在1万到10万元之间,三成老人被骗达10万元以上。
《报告》显示,在权益遭受侵害的老人中,有68%的老人未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愿意并能通过法律维权的老人比例仅占22%。和老年人法律意识淡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涉老案件呈快速增长趋势。
资料图。(图文无关)
最高法此次发布的八个案例精选自全国各地法院报送的典型案件,既涉及赡养、继承、居住权益保障等传统领域,又涉及养老产业、消费欺诈等前沿热点问题;既侧重考虑老年人特殊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也注重对养老相关产业的规范和引导。
其中的一些案例着眼居家养老、财产权益保护等民生问题,让老年人能够幸福安度晚年。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失能老人生活照顾、财产管理等成为困扰许多家庭的难题。被指定的监护人能否尽心尽力、依法履职,由谁来履行监督职能,更是实践操作的堵点。在本次发布的赵甲、赵乙、赵丙申请指定监护人纠纷一案中,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监护人的同时要求其定期公示财产管理及监护情况,由近亲属共同监督,让失能老人得到最有利监护。
近年来,子女以“为父母好”为由监管掌控父母财产的情况时有出现。经济上不自由,影响了老年人生活的便利程度及幸福感。在任某诉李某合同纠纷一案中,法院判决依法保护了老年人对财产的自由处分权,明确子女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涉老年人使用个人财产。
一些案例聚焦健康养老、消费欺诈等重点领域,净化老年人生活环境。
全面的医疗保障是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支撑。目前,除我国社保体系承担的老年人医疗费用外,商业保险机构针对老年人医疗、健康等需求推出多种保险产品,为老年人健康养老提供了更多选择,特别是对患有重大疾病的老年人更有特殊意义。但有的保险产品投保门槛较低,而老年人多存在一些基础病情况,容易产生纠纷隐患。在此次发布的李某诉某保险公司健康保险合同纠纷一案中,法院判决有力维护了患重大疾病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老有所安,同时也对保险公司在该领域业务存在的法律风险起到提示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老年群体消费正从“衣食住用行”等传统消费逐渐向服务型消费拓展。部分企业关注到养生养老服务的商机,以提供疗养服务、支付预订金获得会员资格和积分消费等名义吸引老年人签订养老合同,进行大额充值消费。在吴某诉某养老公司养老服务合同纠纷一案中,某养老公司收到吴某定金后无法提供相应服务,本案在认定养老服务机构根本违约的同时,将涉嫌犯罪线索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打击恶意诱导老年人养老消费的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净化养老产业,进一步引导和规范新兴养老产业的发展。
老年人对旧有居所往往怀有多重情愫和美好回忆,对自身社交、就医养老处所也有自己的现实考虑。在此次发布的吕某诉戴某排除妨害纠纷一案中,法院判决明确家庭成员在老年人居所选择上不能仅考虑自己便利以及自己对居住品质的理解,应尊重老年人的选择,不应滥用民事权利排除老年人居住权益,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子女赡养、夫妻扶助,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养老方式。敬老、养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在孙丙诉袁某、孙乙继承纠纷一案中,子女与配偶虽同为第一顺位法定继承人,但在依照法定继承分割遗产时,判决考虑了各继承人履行义务的情况,并特别注意保护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并共同生活的被继承人老年配偶合法权益,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居住权益。
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年人基于家庭现实情况考虑,选择在养老机构安度晚年。应当依法保障老年人自主选择养老方式的诉求。在苏甲诉苏乙等赡养费纠纷一案中,判决支持了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同时,判决子女给付赡养费并看望、问候老人。体现了对老年人在养老方式上自主意愿的尊重和对于精神赡养的倡导,使老有所依得到更全面保障。
资料图。(图文无关)
一些“保健品”被推销员夸大功效,但其实只是普通的食品,并无保健功效,一些“三无产品”也以次充好被推销给老年人。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花样”的消费陷阱在侵害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光明日报报道,去年6月,安徽的林先生参加了当地某艾灸馆组织的130元“一日游”活动,最后花费近5000元购买了“三无”口服液;上海的肖奶奶被养老院小广告的种种承诺吸引,预付5万元购买了一年期的入住养老服务,后发现上当,提出退款却遭拒绝;深圳廖先生听信某网站广告购买了一部手机,拿到手后发现手机质量有问题,想找商家沟通解决,结果发现商品包装上没有任何商家信息,无法进行售后维权……
从近两年全国消协组织发布的受理投诉情况来看,老年人消费投诉热点主要集中在健康、休闲、理财、助老养老、日常生活等方面,养生保健品、投资理财产品、低价旅游等是老年人最容易上当的领域。
个别网络直播间里,降压手表、能量枕头、发电马甲等保健产品被吹得“神乎其神”;送鸡蛋、办卡享补贴、0元购,线下推销常常用的“小恩小惠”轻易将老年人带到套路之中。这些消费陷阱往往盯紧老年群体在健康、养老、生活等方面的需求,通过各种推销手段诱导老年人消费一些名不副实的服务和产品。
“老年群体容易受到情感因素影响,特别是一些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容易产生孤独的情绪,因此打感情牌、走温情路的老套路容易让老年人上当受骗。”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郝作成在分析老年群体的消费习惯和特点时说,如今,这些套路已经渗透到乡村等下沉市场,特别是留守老人,很容易在“情感攻势”下被蒙骗。同时,老年群体容易被“低价”“促销”“饥饿营销”等手段诱骗。
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已成为重要议题。正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二审稿重点关注老年人保障,用法治为老年人架起“无碍”之桥。
中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根据现行条例规定,无障碍受益人群为“残疾人等社会成员”。
此次,草案二审稿在立法目的中突出对老年人的保护,进一步明确立法目的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草案二审稿也关注到了那些容易“被遗忘的角落”,直指老年人生活中的急难愁盼。比如,规定国家支持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或者其他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老年人等提供便利。
总体来讲,草案二审稿对行政服务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等为残疾人、老年人等提供无障碍服务作出规定,对于家庭无障碍也予以关照。
2023年4月1日,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工程(简称“新工体”),无障碍卫生间。视觉中国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建飞认为,草案二审稿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规范较为全面。在坚持建筑、公交和运输等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基础上,还考虑到了就业场所、生活需求和居室安全,将公共设施无障碍建设和社区无障碍建设有机结合。
其实,除了上述场景外,无障碍信息交流也是无障碍需求的一部分,这涉及互联网不能无视老年人等议题。对此,草案二审稿对公共信息发布、互联网网站和应用程序的无障碍改造等提出明确要求。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三批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与正在提请审议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二审稿,共同聚焦老年人权益,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推动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