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熙皇帝说最恨姚启圣这种人,在心里已把他杀一千次了。
2、即使对郑经和噶尔丹,康熙也没有如此深仇大恨。
【资料图】
3、为什么呢?因为未从内心归顺朝廷的姚启圣,代表的是一种知识者的清醒,是一种对满族皇权的轻篾和对官场陋习的厌恶。
4、这种“从道不从君”的清介之气,对于专制统治者来说是很不舒服的。
5、而如姚启圣之巧舌如簧,冷嘲热讽,擅议朝政,在康熙看来便是妖言惑众,有动摇朝纲之害,他怎能不觉着如芒在背?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社会对知识分子(所谓“士”)的看法就呈矛盾纠葛状态。
6、知识者经常被赋予重大的社会责任,被称为“社会的良心”。
7、同时,社会各界对“士”又偏见极深,知识者被认为是“会说不会做”的眼高手低之人,是木讷迂腐的书呆子,知识者的洁身自好、持重守节被看作是“故作清高”。
8、 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知识者在经济-政治-文化结构中的尴尬位置,决定了他们多数人的复杂人格及其命运。
9、专制统治者懂得,欲坐稳江山,先要聚拢人心,“人心之中,最重要的又是士子之心”,朱元璋说的简洁:“治天下以人才为本”。
10、这是因为知识者有思想、有见解,在民间具有影响力,执政者要巩固政权,使政权获得人民的认可,取得合法性,必须先争取“士”的认可与支持。
11、同时,“士”的才智和能量又让统治者感到恐惧。
12、为了保证君主的权威和君权的永恒性,统治者不惜动用暴力镇压“士”的理性精神和反抗欲望。
13、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中,总有一些不甘于沉沦,勇于担当道义和责任的人,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敢于对不合“正道”的社会政治,做不屈不挠的反思批判,而且,社会越黑暗,统治者越残暴,知识者的这种反抗和批判越顽强,越坚韧。
14、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15、从司马迁、嵇康,到柳宗元、辛弃疾、文天祥,再到李贽、黄宗羲、王夫之、龚自珍,这样的“士”代不乏人。
16、中国古代思想之精华,智慧之结晶,于今日仍有其重要价值者,恰恰是在这些具有坚韧意志和高贵品格的“士”的手中产生的。
17、 看电视剧《康熙王朝》,多处令我深思且产生共鸣,最让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的是姚启圣。
18、康熙皇帝想要煞一煞“当世奇才”姚启圣的傲气,将他独自一人关在牢里,拟将他关上三个月,传令下去:任何人皆不可与姚启圣交谈,违者重罚。
19、狱卒都被震慑住了,谁都不敢造次。
20、只是依旧好酒好菜相等姚启圣。
21、一日姚启圣无聊之至,看见别人依旧不动声色的送上酒菜,他再也忍不住了,痛彻入骨地大喊 “你们别老是酒呀菜呀,得拿些书呀!就是拿本老皇历来也好呀!”随即啜泣起来。
22、长达3个月的幽禁,回京途中康熙召见姚启圣在行辕中谈话,之后姚启圣藏起了一本书。
23、康熙知道后对他说,朕平生两样东西不送人,一是嫔妃,二是朕读过的书。
24、这本《仕林佚语》朕还没读过,你拿去读吧!姚启圣感动得泪都出来了。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